边营

超约古今

第一章 增援
边营再住进军队,是民国26年10月间的事了。
此时,中国的精 ...

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二章

边营 by 超约古今

2018-5-27 06:01

第二章 选择
  日方的不断增援让国民政府没有选择。
  那几天,有人想到了再就近调一批首都的卫戍部队上去,驻扎在边城的部队也风闻要开赴前线。
  这让帅七和耿连章也没有选择,准备再去买一次烧饼,顺带着暗示一下离别,也算对这段单相思有个交代。
  也就在此时,最高统帅的决定改变了这一支部队的命运。
  8月下旬,中国各部队继续围攻盘踞在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杨树浦等据点的日军,新抵达战场的中国军队精锐之师一到战场,也都能迅速投入战斗,兵士们在战车掩护下曾经攻入汇山码头,同时空军也出动配合,轰炸地面及江上日军目标,一时间,气势压倒了日军。但是终因装备低劣、火力不够威猛,面对日军钢筋混凝土筑造的工事而一筹莫展。
  中国统帅部在大量的伤亡数字面前,终于意识到了这已不是军队数量的问题,此次为国民革命军第一次空军、海军、陆军等多军种和步兵、炮兵、坦克诸兵种之间的大规模协同作战,气势非凡,但是协同效果却极差:步兵逼坦克冲锋又不予以掩护,结果坦克被日军全部击毁;步兵失去坦克掩护后攻坚伤亡惨重,甚至出现了一个营部队挤在一条街内被日军堵住街口全部击毙的悲剧。
  自这支部队从黄埔学校学生军演变而来的第一天开始,其步兵与炮兵、战车协同作战的训练从来就没做过。
  不少参加过国内十数年内战的将领都沉默了,并禁不住反思起来——这些年我们都在忙什么呀?
  就沉醉在和那支叫花子一样军队多年较量最终取得的胜利里?就自封中国第一?就满足在花大价钱购买西式的战车、重炮乃至飞机?
  将领们的郁闷似乎传染给了最高统帅。那些天,最高统帅难得没有再下达增兵淞沪的命令。
  边营的一营兵因此也就按兵不动,这让原本设计好的“告别”一再推迟,倒让玉茹姑娘在内的边营人松了一口气。
  前线一准解决问题了,否则救兵如救火的道理想来没有人会不知道。
  而事实上,是最高统帅一厢情愿地想解决问题。
  历史表明,蒋介石因幻想九国公约签字国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时机,但此时西方国家绥靖之风盛行,竟然称中国军队主动在上海非军事区挑起战争是破坏和平之举,对中国的要求置之不理。
  几天后,日军包围网即将形成,前线中国军队大乱,部分部队为避免被围已经自行组织撤退。蒋介石仍心存一丝幻想,迟迟不肯下令后撤。
  最终撤退时,因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三四十万中国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12万守军则各自为战,无法统一作战,数天后上海即宣告失陷。
  第一个选择中方付出了代价后,接下来的第二个选择就马上摆在了最高统帅和全体将士面前——守不守首都?
  动用多少部队?守卫多长时间?而原本这一切,几乎没有一个人想过!
  边营的部队接到前线部队溃败的消息时,正是边营一日里最迷人的黄昏时光。斜阳照射在光滑如砥的石板路上,照射在已经褪去了油漆的雕花木制窗棱上,一切在夕阳里绚烂而沉醉,让人很容易生出太平盛世好生过日子的感叹和决心来。
  只有边营的这一营兵才知道,这一切都是表象。敌人已经在上海出发,不日后,他们就会兵临城下。
  淞沪会战无数种结局,没想到,中国竟然抽到了下下签。
  哪怕第98师曾于8月24日击退攻占狮子林的日军,歼敌数千人!哪怕第11师冒着日机猛烈轰炸,曾收复罗店!哪怕吴淞炮台,始终由上海保安总团固守!哪怕奉命坚守宝山的姚子青营,一次次打退敌军疯狂进攻,最终日军以坦克为前导突入城内,姚子青率全营官兵与敌巷战,打尽了最后一颗子弹!
  攻不克,守不住,战场上的被动一而再、再而三上演。要么腹背受敌,要么无制空权和制海权,在进攻敌据点、抗击敌登陆和逐地争夺战中均损失惨重,部队最终疲惫至极,被迫转入防御。
  9月6日,第三战区被迫调整作战计划:上海战区以持久抗战为目地,限制登陆之敌发展,力求各个击破之效。各个击破不能达成时,则依次后退于敌舰射程外之既得陆地,施行顽强抵抗,待后方部队到达,再行决战而取最后胜利。
  由此,国军已做好攻坚不利转而实施防御作战的准备。
  从上海到南京,从南京外围到南京城墙根,从中华门城堡到边营,全线转入防御。而边营,在这个防御圈子的最边缘。
  中方在调整部署准备防御的时候,日军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日本最高层决定将侵华的主要作战方向由华北转移到上海,并要求加快上海战役进程,并再次作出增兵的决定。除了将华北方面军所属第9、第13、第101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外,还从台湾调来了步兵旅团、重藤支队、第1后备步兵团以及伪军三个旅,这样,加上原有的几个师团,日军到9月下旬在上海的兵力,光步兵就达到了当初松井石根要求的5个师团,算上空军和海军的兵力,日军在沪总兵力达到了20万人。
  面对敌人调兵遣将,国民政府迅速增派各省及中央军部队至淞沪参战。集团军中,有华中薛岳的第19集团军,甚至还有川军刘湘部5个师,国民党军总兵力达到75个师、70余万人。
  中国军队转入防御后,日军开始发动大规模进攻。松井石根采取中央突破战术,集中兵力进攻正面蕰藻浜一线。
  10月里的上半个月,日海军、航空兵协同地面部队发起全面攻击,中国守卫虽有反击,但是逐渐被动。激战至25日,中国军队被迫撤退。
  很快,大场失守。国军全线撼动,第三战区只得将部队撤退到苏州河南岸,至10月28日,中国军队退入第二期既设防御阵地,新防线长达35公里。
  中国军队虽处于被动地位,一再后撤,但仍控制上海,这无疑是与日本当初的判断和盘算背道而驰的。日本统帅部决定将战略重点转向华中、华东。为此,决定成立华中方面军,日军统帅部下令从华北和国内抽调多个师团组成第10军,由柳川平助中将担任司令官,准备实施登陆作战以打开局面。同时命将在华北的中岛今朝吾第16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淞沪前线日军兵力至此增至27万人。
  就在敌人大举调兵遣将、即将大兵压境之际,最高统帅却又深陷于列强干涉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中,并宣布撤销不久前发布的撤退命令,命令各部队坚守原先阵地。短短时间内命令两次反复,使得中国守军士气大受影响,队伍秩序开始出现混乱。
  最后一击发生在杭州湾金山卫,日军的增援部队轻而易举登陆成功。
  在战事趋于激烈、兵源枯竭之时,中方统帅部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一一投入前方战场,到日军登陆时,在杭州湾北岸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仅有几个步兵连、一个炮兵连及少数地方武装防守,遂迅速被日军击溃。
  日军登陆成功后,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合编成立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统一指挥,日大本营规定其作战地域为联结苏州至嘉兴一线以东,任务以挫伤敌之战斗意志,获得以结束战局为目地,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
  11月8日晚,蒋介石下令进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队撤出上海战斗,分两路退向南京、苏州到嘉兴以西地区。由于命令仓促,指挥失控,大撤退结果演变成全面大溃退。
  11日,日军进至苏州河岸,南市及浦东国军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奉令撤出阵地。当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
  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中国军队向吴福、澄锡国防线撤退,江阴保卫战开始;至此国军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淞沪会战拉下帷幕。
  消息传到边营,无论是军人还是百姓,大家都异常沉痛。如果说,当初所有的希望已经破灭,最后仅剩一丝侥幸的话,现在,伴随着日军追击的脚步不断逼近南京,最后的这一丝侥幸也不复存在了,南京即将面临着一场战与降的艰难选择。
  而每一个人,都将面临新的选择,日本人来了,做一个怎样的中国人呢?
  南京一丢,就是亡国,每个人就是亡国奴,这是最坏的结果。
  南京,会成为最终抽中下下签的城市吗?一如若干年前的那场战争,最后由南京背负了所有的耻辱。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